隋唐時期脾病證治特點.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隋唐時期是我國醫(yī)學發(fā)展中的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除前后涌現(xiàn)了如巢元方、孫思邈、等著名醫(yī)學大家外,也先后誕生了如《諸病源候論》、《千金方》、《外臺秘要》等重要的醫(yī)學綜合性著作,這些著作不僅整理傳承了許多秦漢醫(yī)學的發(fā)展成就,而且也及時總結了當時醫(yī)學發(fā)展的最新進展和認識,包括和域外醫(yī)學交往的成果,這無疑使得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在這一時期具有博采眾家、兼容并取的開放式特點,并為其后中醫(yī)學的鼎盛發(fā)展做出了理論上的儲能和實踐上的準備。 脾胃病的臨

2、床證治基礎在秦漢時代基本奠定。在《黃帝內經》、《難經》中對于脾胃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病因學和多種脾胃功能相關性疾病已經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和闡述。其論生理功能則說脾主運化,胃為水谷之大海,脾胃為倉廩之本,脾藏營、主肌肉、主生血、統(tǒng)血等,脾胃之間為臟腑表里關系,“脾為胃行其津液”等,其論病因則指出脾胃病的發(fā)生與飲食、精神、勞倦、氣候等相關,并進一步有對脾胃病變寒熱虛實的病理學認識,描述了如脾熱、脾風、胃風、脾瘧、胃瘧、腸胃嘔、噦等數十

3、種脾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及其相關性疾病。在治療方面也有“脾疸者,口中甘,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胃不和則臥不安,半夏秣米湯主之”。張仲景確立了以病為綱的六經分治的辯證論治體系,在《金匱要略》中對于脾胃消化系統(tǒng)的一些重要疾病進行了論述,如虛勞、嘔噦、下利等,并創(chuàng)制了小建中湯、理中丸等許多重要方劑。同時期的華佗在東漢末年倡導“五臟六腑功能論治”體系,則成為孫思邈創(chuàng)立“臟腑脈論體系”的淵藪。在對隋唐時期脾病的證治特點和成就進行必要的文獻研究后,我們

4、認為,試圖以臟腑辯證為基礎劃歸各種疾病是隋唐時期疾病證治中的一個顯著特點。將陰陽表里虛實寒熱這一八綱辯證思維融入臟腑辯證系統(tǒng)之中,是孫思邈對于華佗思想傳承中的貢獻,根據臟腑功能的各自生理特點來分類疾病,又依照八綱思維來正確認識疾病的病理屬性,這樣,使得對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病理表象的認識在整個證治過程中得到了統(tǒng)一。為其后來臟腑辯證和八綱辯證的確立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準備。就脾胃病論治而言,“脾臟脈證”和“胃腑脈證”體系的獨立出現(xiàn),使脾胃

5、及其相關性疾病第一次能夠在有解剖生理學支持的情況下,按照系統(tǒng)特性進行論治。 應用五行比類方法論于雜病的證治,是隋唐醫(yī)學發(fā)展的第二個特色:即以五行收受和五行生成、五行生克理論來總結整理五臟六腑各個臟器在生理病理上的聯(lián)系,以這種比類方法論對脾胃功能的再認識促成了脾和胃脈論體系的各自獨立性形成,又保持了脾胃臟腑陰陽表里的相互關聯(lián)性。如脾為“諫議之官”的功能在隋唐時期被進一步發(fā)揮:“脾藏者,意之舍。意存憶之志也,為諫議大夫,并四藏之所受

6、?!逼涔δ苤饕獮椤爸饕?、藏營、主裹血,溫五藏”、“和氣于胃”,“脾為臟,主消水谷”等;胃的功能則“主脾”,故說“胃者水谷之腑也,號日倉庫守內嗇吏”。“胃為府,主盛水谷”。論二者的綜合功能,則說:“若脾胃溫和,則能消化”。在對脾胃系統(tǒng)疾病的認識中,飲食不周、精神異樣、五臟六腑疾病的傳變以及四時季節(jié)變化等做為引發(fā)脾胃疾病的各獨立因子被相繼提出,并被綜合于以脾或胃為綱的脈證論治體系中,使之有別于《金匱要略》之六經論治體系,初步形成了脾胃內傷學

7、說。而脾胃疾病也同樣對其它臟器的功能實現(xiàn)有巨大影響,故《千金方·脾臟脈論》說:“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萬物眾色不同,故名日得福者廣。萬物……皆蒙土恩。”其論胃,則說:“五藏不足調于胃。”《胃腑脈論》引《內經》曰:“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滿更虛,氣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精氣也。”并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進行合理的辯證治療,在治療中熟練應用甘補溫運,疏理氣機、寒下通臟、寒涼泄熱、溫化寒痰等脾病論治法則,其習慣

8、用藥有茯苓、芒硝、大黃、石膏、竹葉、半夏、細辛、白術、厚樸、人參、吳萸、麥芽、神曲等,依證化裁,其中既有繼承,也有創(chuàng)新。第三個特點和成就是多種方法聯(lián)合應用在脾胃疾病的證治中。隋唐時期,以藥物結合灸炳和(或)微針技術的聯(lián)合治療方法被廣泛使用,特別是藥物與灸炳技術。不僅如此,一些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發(fā)明和實踐也為隋唐醫(yī)學增添了光彩。《千金要方》在關于大便秘澀的治療中,除常規(guī)的藥物口服治療外,還常常采取藥物灌腸,或經直腸給藥(納藥)的方法;在哽噎

9、類疾病的治療中,還配合一些外科物理方法以解除滯留在喉部的哽噎物。對于一些胃病又常配合微針的方法,《外臺秘要》中還有配合導引方法治療下利的記載。多種治療方法的聯(lián)合應用不僅有助于快速緩解癥狀,縮短病程,而且也反映了隋唐時期“突出整體,重視局部”的以臟腑辯證指導下的“新醫(yī)療特點”。以臟腑辯證結合八綱辯證的脾胃病證治思想,以多種技術方法聯(lián)合應用的治療特點,以顧護脾胃后天之本為必由之路的養(yǎng)生理念,以發(fā)展新藥創(chuàng)新時方和其他新技術手段的革新精神是隋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