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期末考試重點總結_第1頁

文檔簡介

1、◆緒論緒論一:馬克思主義來源與創(chuàng)新一:馬克思主義來源與創(chuàng)新來源: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二:馬義的本質特征:二:馬義的本質特征:實踐性科學性革命性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馬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馬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馬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馬克思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應致力于實現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站在最廣大人民利益上出發(fā))馬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馬

2、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馬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馬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共產主義社會三:對馬義的態(tài)度:對馬義的態(tài)度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不動搖,這是就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歷史條件的變化,要求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不斷地在實踐中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3、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做到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不斷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舻谝徽碌谝徽乱唬航軐W的基本問題一: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1,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根據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學劃

4、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是區(qū)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2,即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根據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學分為可知論與不可知論。二辨別唯心主義的兩種歷史形態(tài)辨別唯心主義的兩種歷史形態(tài)主觀唯心主義:存在就是被感知“我”客觀唯心主義:上帝絕對理念是世界的主宰三:馬克思主義物質的定義三:馬克思主義物質的定義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能為人為意識所反映)物質的概念:標志客觀實在的哲

5、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列寧四: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理論意義: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理論意義第一: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第二: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論。第三: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第四: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論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五:意識:五:意

6、識: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像意識它的內容是客觀實在它的形式是主觀的六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掌握掌握運動與靜止的關系運動與靜止的關系1.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而物質在運動過程中又有某種暫時的靜止,靜止是相對的。割裂兩者的關系將導致形而上學不變論,相對主義詭辯論(特點是只承認運動的否定性)。如:人一次也不能跨進同一條河流這是

7、錯誤的。人不能兩次跨進同一條河流這是正確的,因為它反映了b現實可能性:指在現實中有充分根據和必要條件,因而在目前就可以實現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指在現實中雖然有一定根據,但根據尚未展開,必要條件尚不具備,因而只有在以后的發(fā)展階段才可能實現的可能性。(海底撈針)不可能性:是指在現實中沒有任何的根據和條件,因而永遠不能實現;(3)現象與本質:現象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現。本質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根本性質,任何現象

8、都是本質的體現。本質決定現象,現象表現本質——的辯證關系原理說明了:科學研究既是必要性的也是可能性的;人們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8自然規(guī)律與社會規(guī)律的自然規(guī)律與社會規(guī)律的區(qū)別:前者是一種盲目的無意識的力量起作用,后者則是通過有意識人的活動來實現的;前者是可以重現的,后者則是歷史的,在不同的狀態(tài)下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這就使認識社會規(guī)律比認識自然規(guī)律要困難得多。聯系:作為規(guī)律,它本身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人不能任意改變、創(chuàng)造或消滅自然

9、規(guī)律?!舻诙碌诙乱粚嵺`與認識的關系實踐與認識的關系1: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第二,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第三,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第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2: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表現為正確的認識推動實踐,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它是唯物主義反映論,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a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摹

10、寫性,創(chuàng)造性)。b科學地說明了認識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能動的過程。唯心主義先驗論:唯心主義先驗論:“從感覺和思想到物”的認識路線認識主觀自生,是心靈的創(chuàng)造物舊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論)的兩個缺陷:舊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論)的兩個缺陷:(1)它脫離社會實踐,離開人的社會性和人的歷史發(fā)展去考察人的認識;(2)它不懂得辯證法,沒有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不了解認識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辯證發(fā)展過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克服了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缺陷。辯證

11、唯物主義認識論克服了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缺陷。a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引入了實踐的觀點,提示了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b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把辯證法貫徹于反映論,科學地說明了認識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能動的過程。三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辯證關系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三種形式:感覺、知覺和表象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

12、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guī)律性的認識。形式:概念、判斷和推理聯系:聯系:首先,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基礎??隙ㄟ@一點,就是堅持了認識論的唯物論。其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和深化為理論認識。堅持了這一點,就是堅持了認識論的辯證法。最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區(qū)分是相對的四、真理四、真理是與客體相符合的認識,即主體對客體的正確反映。真理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