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當代的漢語詞義理論研究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十九章當代的漢語詞義理論研究從70年代末以來的這十余年間,是漢語詞匯研究突飛猛進的時代。研究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廣度,都達到一個相當?shù)乃?。長期以來,一直為學者們嘆道“語匯研究難”的局面有了根本的改觀。而詞義理論的研究在里面異軍突起,深入到詞義的內(nèi)部,探索詞義的意義成分、性質(zhì)、體系聯(lián)系、意義與形式的關系。愈來愈多的學者投入到這一領域的研究。研究成果表明,詞義應該是詞匯研究的重點,按傳統(tǒng)訓詁學或現(xiàn)有的詞匯學框架,難以對它進行透徹的研究。第一

2、節(jié)漢語詞匯學科的蓬勃發(fā)展詞義理論的研究是對漢語詞義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特性的理論化、概括化的認識。它興起在80年代有著充足的客觀條件。在這個時期,與詞義研究相關學科的蓬勃發(fā)展給漢詞詞義理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和較高的起點。一、訓詁學的復興傳統(tǒng)訓詁學的理論化是從20世紀初由黃侃開始的,但這個開端并沒有持續(xù)下去。在以后的幾十年時間中,訓詁學長期不為人們知曉。對古代詞義的研究主要是由高校的古代漢語課程來承擔,系統(tǒng)地挖掘、整理傳統(tǒng)詞義研究的工作

3、幾乎沒有開展。在80年代剛剛來臨之時,訓詁學迎來了一個迅猛的復興時期。這時,對古籍的整理已列入國家的重要文化建設事業(yè),整理古籍的工具之學訓詁學也受到人們的重視。在老一輩訓詁學家的關心下,于1981年5月在武漢成立了“中國訓詁學研究會”。以后每兩年開一次學術年會,進行專題的學術討論,制訂訓詁學理論的研究規(guī)劃,開辦訓詁學講習班,還召開過幾次頗具規(guī)模的紀念許慎、段玉裁、王念孫、章太炎、黃侃的學術專題研討會。中國訓詁學研究會的成立,對傳統(tǒng)訓詁學

4、的復興起到重要作用。這幾年關于訓詁學的各種研究著作層出不窮。陸宗達的《訓詁簡論》(1980)、《訓詁研究》(1981)、《訓詁方法論》(與王寧合作,1983)、周大璞的《訓詁學要略》(1980)、吳孟復的《訓詁通論》(1983)、白兆麟的《簡明訓詁學》(1984)、洪誠的《訓詁學》(1984)、張永言《訓詁學簡論》(1985)、楊端志《訓詁學》(1985)、王問漁《訓詁學的研究與應用》(1986)、郭在貽的《訓詁學》(1984)、李建國

5、的《漢語訓詁學史》(1986)、許威漢的《訓詁學導論》(1987)、黃建忠的《訓詁學教程》(1988)、趙振鐸的《訓詁學史略》(1988)、黃典誠的《訓詁學概論》(1988)陸續(xù)出版。黃侃研治訓詁學的心得札記亦經(jīng)后人整理先后出版:《文字聲韻訓詁筆記》(1983)、《爾雅音訓》(1983)、《黃侃手批爾雅正名》(1986)等。中國訓詁學研究會的每次專題學術研討會都帶動了某一領域研究的深入,詞義的引申、訓詁與古籍整理、訓詁與方言、《說文》,

6、及許慎、段玉裁、王念孫、章太炎、黃侃等人的學術思想都曾是研討會的主題。隨之而來的是一大批研究論文問世。其中尤以《說文》和段玉裁的《說文注》為研究的重點。郭在貽發(fā)表了《<說文段注>與漢語詞匯研究》等系列論文[1],引起了相當?shù)淖⒁?。另外孫雍長的《王念孫“義類說”箋識》、周光慶的《段玉裁對古漢語詞義特性探討》、蘇新春的《<爾雅釋詁>同義詞同義特點考論》、方一新的《試論<廣雅疏證>關于聯(lián)綿詞的解說部分的成就》、黨懷興的《<六書故>詞義系統(tǒng)研究

7、》[2],以及顧之川發(fā)表在《青海師大學報》關于方以智《通雅》的系列詞語的形象色彩、詞匯的范圍、詞匯體系、詞匯的單位和類別、詞性與詞的意義等一系列問題,都作了很有深度的探索,對該領域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很多富于啟發(fā)的意見。四、詞語詞匯史的研究王力的《漢語史稿》下冊《詞匯》(1957)是漢語詞匯史的第一部著作。在這十年間,也出現(xiàn)了幾部有份量的著作。有潘允中的《漢語詞匯史概要》(1989)、史存直的《漢語詞匯史綱要》(1989)等。《綱要》論述了

8、“基本詞匯的形成和發(fā)展”“社會發(fā)展和詞匯的新陳代謝”“詞義的演變”“構(gòu)詞法的發(fā)展”“漢語中的借詞和譯詞”等問題。五、近代漢語詞匯研究對近代漢語詞匯的研究在這十年間發(fā)展迅猛,一大批學者致力于這塊研究崐非常薄弱的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有蔣禮鴻、郭在貽、蔣紹愚、王瑛、胡竹安、項楚、劉堅、袁賓等眾多學者。取材范圍也不斷擴大,由原先的戲曲、小說、詩詞擴大到敦煌文書、佛教典籍、筆記和公文契約。出版了不少如《水滸》《紅樓夢》等的專書辭典,發(fā)表了一大批有

9、價值的論文,研究專著也陸續(xù)問世。郭在貽在《訓詁學》書中辟專節(jié)論述“漢魏六朝以來方俗語詞的研究”,蔣紹愚在《古漢語詞匯綱要》書中專章論述“關于近代漢語詞匯的研究”。幾種概論性專著也將于近期陸續(xù)出版。這一時期的近代漢語詞匯研究,從總體來看,還比較多地集中在詞語的考釋這一詞匯研究的基礎工作階段。[6]六、漢語詞匯資料書籍的編纂漢語詞匯資料書籍的編纂為科學、系統(tǒng)的詞義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有的資料書籍本身的編纂就是一項有價值的詞義研究成果。80

10、年代中期開始先后出版了兩種大型漢語字、辭書:《漢語大詞典》(十二大冊)、《漢語大字典》(八大冊)。各種類型、各具特色的專門性語詞辭典也競相出版,如《同義詞詞典》(張志毅編著,1981)、《現(xiàn)代漢語逆序詞目》(楊升初主編,1984)、《漢語外來詞詞典》(高名凱等編,1984)、《漢語詞匯的統(tǒng)計與分析》(北京語言學院,1985)、《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北京語言學院,1986)、《漢語新詞詞典》(閔家驥等編,1987)、《古今稱謂語詞典》(1

11、988)、《港臺語詞詞典》(黃麗麗等編,1990)等。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幾本類義詞典性質(zhì)的辭書,如《同義詞詞林》(梅家駒等,上海辭書出版社)、《簡明漢語義類詞典》(商務印書館)、《四字語分類寫作詞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漢語多用詞典》(中國標準出版社。以上三部同為林杏光編著),在構(gòu)擬漢語詞匯系統(tǒng)的框架上,作出了顯著成績。七、西方語義理論的傳入西方語義學理論在這十年間也以較快的速度傳入中國,先后出版了幾本導論性的著作,如《語義學導論》

12、(賈彥德,1986)、《語義學導論》(伍謙光,1988)、《計量詞匯學及其他》(程曾厚,1988)。利奇關于詞義七種類型的觀點對漢語詞義的分析提供了不少借鑒作用。義素分析法、語義場理論等等,都曾廣泛地運用于漢語詞義語義的分析。王德春的《詞匯學研究》(1983)是聯(lián)系漢語實際運用語義學理論比較早的著作。蔣紹愚在撰寫《古漢語詞匯綱要》時,指導思想之一,“是在漢語歷史詞匯的研究中努力把傳統(tǒng)訓詁學的成果和現(xiàn)代語義學的理論結(jié)合起來”[7]。周光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