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本文以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第15、16章為研究內(nèi)容,通過這兩章侯外廬對章太炎思想的評價,不僅考察太炎對自己所處的時代的社會和思想的認識,還可以得出外廬眼中的近代中國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反映了近代中國發(fā)展狀況并預測了未來中國發(fā)展方向的太炎思想。無論太炎的作法還是外廬后來的研究都沒有一味追求思想的超前而忽視了社會的發(fā)展能力和大眾對先鋒思想的接受能力。所以太炎哲學向傳統(tǒng)的回歸對不動世界的向往都是契合社會需要的,而外廬因為發(fā)現(xiàn)了這一需要,所以對太炎的行為表示了理解,并認為即使太炎思想在后期有保守和消極,但他在總體上仍是積極的、進步的,畢竟雖然思想家可能超越他的時代,但無論如何都無法與他的時代完全撇清關系。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作為學者的太炎,他的研究方法、研究內(nèi)容、對先秦以來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以及燃燒于他的研究中的關注現(xiàn)實的熱情。第二部分介紹作為革命家的太炎,他對社會的批判和緊貼現(xiàn)實的改革方案以及推動他在革命領域堅持論戰(zhàn)的從學術(shù)研究中帶來的對自由和民主的愿望。第三部分介紹作為哲學家的太炎,他的唯心主義主導、唯物主義閃光以及為了統(tǒng)一內(nèi)心的唯心與唯物而提出的無神的宗教論和齊物唯識的宇宙論。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84
大?。?4.0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中文摘要IIIIIIIIIIII宣I宣IIIIIIIIIIIIIIIIIIIIII宣IIIIIIIIIIIIIIIIIIIIII宣IIIIIII中文摘要古詩十九首代表著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其對中古詩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貫穿了這一時期文學發(fā)展的始終,并以典范性的作用,促成了中古詩歌的極大繁榮。通過對古詩十九首的接受史研究,可大致了解古詩在中古文學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效果,以及中古詩人在創(chuàng)作理念及審美情趣上的變化軌跡。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借鑒西方接受美學的視角與方法,結(jié)合中國傳統(tǒng)文學研究中已有的資源和經(jīng)驗,參考當代學者在接受史研究領域取得的成果,以適應古詩十九首自身的特殊情況。本文依據(jù)接受美學以讀者為中心的原則,將古詩十九首在唐代以前的接受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漢魏,是古詩十九首的接受由發(fā)軔到繁榮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曹丕、曹植和阮籍;第二階段兩晉,是古詩十九首的接受在曲折中艱難突破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陸機和陶淵明;第三階段南北朝,是古詩十九首的接受由蓬勃復興到極盛泛濫的發(fā)展時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鮑照、沈約和何遜。關鍵詞古詩十九首;接受史;中古文學;擬作,I節(jié)O曩善‘省瓢受蓮囂浮氌甏增。蕊備嘎轡,|遵黑,0薅。盛多,硅鼉,壤嘎一埴量喘緩臻漫再鯉球“鴛U確J目錄目錄中文摘要IABSTRACTII緒論1第一章漢魏由發(fā)軔到繁榮5第一節(jié)曹丕對古詩十九首的接受與借鑒7一、語詞上的接受7二、詩句上的接受8三、主題上的接受9第二節(jié)曹植對古詩十九首的接受與發(fā)揮12一、語詞上的接受12二、詩句上的接受13三、主題上的接受15第三節(jié)阮籍對古詩十九首的接受與深化18一、語詞上的接受18二、詩句上的接受20三、主題上的接受一21第二章兩晉于曲折中突破。第一節(jié)陸機對古詩十九首的接受與重構(gòu)27一、語詞上的接受27二、詩句上的接受,28三、主題上的接受。29四、擬作與得失。33第二節(jié)陶淵明對古詩十九首的接受與創(chuàng)新35一、語詞上的接受35二、詩句上的接受。36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76
大?。?3.2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本文全面闡釋張岱年在建國后對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并分析這一時期中國哲學史的主要研究內(nèi)容與建國前研究成果的關系。全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張岱年的哲學觀以及他建立的綜合哲學體系。第二部分展示了張岱年對中國哲學中唯物論思想的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第三部分分析了張岱年建國后對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研究,包括階級分析法、理論分析法和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的方法。第四部分描述了張岱年對中國哲學史史料學的研究,包括對史料學研究方法的歸納總結(jié)以及他研究中的主要特點。第五部分分析了張岱年建國后在中國哲學史研究方面與建國前的聯(lián)系、新的拓展、貢獻和局限性。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2
大?。?1.9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分類號學校代碼10724密級公開學號201320035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翻譯實踐報告翻譯實踐報告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的當代國家新聞史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的當代國家新聞史(節(jié)選)翻譯實踐報告(節(jié)選)翻譯實踐報告專業(yè)名稱翻譯碩士研究方向俄語筆譯學位申請人牟丹指導教師溫玉霞2016年6月8日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98
大?。?2.76(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分類號UDC芽中唯F髭夫等密級編號碩士學位論文“問題史力祝避魚塑叢塑煎學位申請人姓名鱟魚墨申請學位學生類別全旦舅塑申請學位學科專業(yè)墨查璺主墨耋堂指導教師姓名型鎏堡墊蹩THEPROBLEMOFINDUCTIONINTHESIGHTOFQUESTIONHISTORY霄LSOONSTRAWSON’SLINGUISTICPROGRAM么THESISSUBMITTED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肱么DEGREEINPHILOSOPZENGZIWEIPOSTGRADUATEPROGRAMCOLLEGEOFMARXISM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SUPERVISORLIUYUANCHUANACADEMICTITLEPROFESSORSIGNATUREAPPROVEDMAY2013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60
大?。?4.2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有兒童受虐史的抑郁癥之特征及針對性心理治療技術(shù)姓名李鶴展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精神病與精神衛(wèi)生學指導教師張亞林20050501第二部分有兒童虐待史的抑郁癥之臨床特征目的探討兒童期受虐與成人抑郁癥之間的關系及有兒童受虐史的成人抑郁癥之臨床特征。方法1對210例抑郁癥患者及某一社區(qū)308例的普通人群進行了CECAQ測試并比較了兩組資料在兒童期受虐史發(fā)生率上的差異。2分析比較了66例有兒童虐待史的成人抑郁癥和70例無兒童虐待史的抑郁癥的臨床資料包括HAMA、HAMD、AQ等量表的評定值及治療4周后HAMD的減分率等。結(jié)果;成年的普通人群中兒童受虐史的發(fā)生率為84%,抑郁癥組兒童受虐史的發(fā)生率為31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虐待史的抑郁癥患者對小劑量地塞米松抑制試驗與無虐待史的抑郁癥及對照組比較,表現(xiàn)為皮質(zhì)醇和ACTH的降低呈現(xiàn)超敏反應PO05,而無虐待史的抑郁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70
大?。?2.34(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8
大小: 1.7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學校代碼10530學號201230080937分類號I1064密級公開碩士學位論文碩士學位論文論勒克萊齊奧作品中的非洲文化書寫論勒克萊齊奧作品中的非洲文化書寫學位申請人學位申請人劉孟秋指導教師指導教師季水河教授學院名稱學院名稱文學與新聞學院學科專業(yè)學科專業(yè)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二○一五年五月二十一日湘潭大學湘潭大學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引用的內(nèi)容外,本論文不包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的成果作品。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擔。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學位論文版權(quán)使用授權(quán)書學位論文版權(quán)使用授權(quán)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學校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同意學校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gòu)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quán)湘潭大學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和匯編本學位論文。涉密論文按學校規(guī)定處理。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導師簽名日期年月日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8
大小: 0.7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四川師范大學學位論文獨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聲明所呈交學位論文鄞速羞塞劇屈廈滏塞奎鑾適砑塞,是本人在導師龔明德指導下,獨立進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經(jīng)注明引用的內(nèi)容外,本論文不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作品或成果。對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聲明的法律結(jié)果由本人承擔。本人承諾已提交的學位論文電子版與論文紙本的內(nèi)容一致。如因不符而引起的學術(shù)聲譽上的損失由本人自負。學位論文作者胡圈晃簽字日期加/鄉(xiāng)年歲月齠日四川師范大學學位論文版權(quán)使用授權(quán)書本人同意所撰寫學位論文的使用授權(quán)遵照學校的管理規(guī)定學校作為申請學位的條件之一,學位論文著作權(quán)擁有者須授權(quán)所在大學擁有學位論文的部分使用權(quán),即1己獲學位的研究生必須按學校規(guī)定提交印刷版和電子版學位論文,可以將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供檢索;2為教學、科研和學術(shù)交流目的,學??梢詫⒐_的學位論文或解密后的學位論文作為資料在圖書館、資料室等場所或在有關網(wǎng)絡上供閱讀、瀏覽。本人授權(quán)萬方數(shù)據(jù)電子出版社將本學位論文收錄到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并通過網(wǎng)絡向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同意按相關規(guī)定享受相關權(quán)益。保密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適用本授權(quán)書學位論文作者簽名椰另導師簽名謹唧氣軟簽字日期加『鄉(xiāng)年廠月諺日簽字日期Z夕眵年R月四日GUOMORUO‘QUYUAN’TEXTCHANGERESEARCHMAJORCHINESEMODEMANDCONTEMPORARYLITERATUREGRADUATEHUYANGJUNTUTORGONGMINGDEABSTRACTHISTORICALPLAYSOFFIVESCENES’QUYUAN’WASFIRSTPRINTEDANDPUBLISHEDON’ZHONGYANGFUKAN’INJANUARY,1942TOMARCHIN1957,THELASTEDITIONWASINCLUDEDIN’MOMOWENJI’THEREWEREMANYKINDSOFEDITIONSDURINGTHATFIFTEENYEARS’QUYUAN’HASSTRONGPOLITICALSENSESANDGREATARTISTICVALUEITHASALSOINFLUENCEDLATERFROMCHINESEHISTORYOFDRAMATOCHINESEMODEMANDCONTEMPORARYLITERATURESOITEMERGESALLKINDSOFRESEARCHON’QUYUANINCLUD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REALITYANDHISTORYCHARACTERSANDANALYSISOFLANGUAGEBUTRESEARCHONEDITIONSISMOREWEAK,ESPECIALLYTHERESEARCHONTEXTSTHISDISSERTATIONPLANSTOCLASSIFYMANYIMPORTANTEDITIONSBYDIFFERENTTEXTSFROMJANUARYIN1942ANDTRIESTOFINDCHANGEDCHARACTERISTICSONDIFFERENTEDITIONS,VALUEOFTEXTS’CHANGEANDPRESENTSAPROCESSOFTEXTS’CHANGEITWILLGIVEABETTERVISUALANGLEFORRESEARCHONPROCESSANDSENSEOFCREATING,VALUEOFWORKTHEDISSERTATIONWILLSTUDYPLOTSTRUCTURE,CHARACTERS,WORDSANDSENTENCESON’WENLINCHONGPAIBEN’OFFEBRUARYIN1943,’QUNYIBEN’OFNOVEMBERIN1949AND’MORUOWENJI’OFMARCHIN1957,COMPARINGWITH’ZHONGYANGFUKAN’OFJANUARYIN1942ANDTHENWECANFIGUREOUTTHECHARACTERISTICSANDMEANINGSOFTHOSECHANGESONTHEONEHANDRESEARCHONEDITIONSISIMPORTANTINCHINESEMODEMANDCONTEMPORARYLITERATUREFORITSSPECIALSTUDYANGLEANDORIGINALITYTOOTHERRESEARCHESOFLITERATUREONTHESECONDHANDITUSESSPECIALMETHODSTOFINDREASONSFORTHEFORMINGOFWORKS,ANDLAYSASOLIDROOTFORABETTERUNDERSTANDINGOFTHEWORKS,AIMMINGATDOINGSOMEHELPFOROTHERLITERATURERESEARCHESKEYWORDSHISTORICALDRAMA’QUYUAN’EDITIONTEXTSCHANGEII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7
大?。?1.99(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36
大?。?1.3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前人對于唐初八史文學觀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都局限于某一方面,系統(tǒng)性的研究還很少。唐初史官的文人身份對于文學觀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唐初史官并不僅僅是文士,更是政治家,相比較他們的文士身份,存當時他們著重扮演的是政治家和史學家的角色。唐初史家以政治家、史學家的身份同時還進行了大量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出了大量的文學觀點。這八部正史中,文學觀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涉及到很多方而,但它們卻不是雜亂地堆積存一起,而是有一根本的文學觀念將之融會貫通著,這個觀念就是實用而審美的文學觀念。另外,在唐初八史文學觀的意義研究上,學界更多地集中在對于初唐變革梁陳柔弱文風、推動古文運動和唐詩風貌的形成等方面,而對于小說尤其是唐傳奇的影響幾乎沒有涉及。本人欲通過這篇論文對于上面提到的問題作稍具系統(tǒng)性的研究。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一個是文史參照的方法,因為史家著史的同時也是在作文章,董乃斌先生倡導在正史中發(fā)現(xiàn)小說資料并且打破文史之分,這個觀點不僅適用于小說研究,而且適用于所有我國古代文學的研究,這樣就突破了只是將史書當作文學研究的資料和背景的傳統(tǒng)方法。另一個是文獻學的方法,是在熟悉唐初八史的基礎上,對于唐初史官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唐初文學作品等文獻的搜集研讀掌握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魏晉南北朝文學觀在唐初八史中的體現(xiàn)和革新,唐初八史中文學觀對于唐代小說的意義。難點是文史相結(jié)合的論述方法比較難以駕馭。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35
大小: 26.86(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本文關注的是中國哲學史前史的問題,即以人文德性為特色的中國哲學是如何在舊有的上帝宗教思維中產(chǎn)生并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殷商的上帝宗教是人文德性的誕生地,它是一個以上帝為至上神的混合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宗教模式,其特點是上帝不直接對人間說話。所以,人間的帝王要想獲得上帝的旨意,就只能借助占卜以及死去的王帝的顯靈,而這種借助媒介的溝通方式實際上為人文因素的進入開了方便之門。所以,在盤庚遷殷這一事件中,因為人的意志和占卜結(jié)果的大相徑庭,使得占卜的應驗性和如何判斷問題被提了出來,這樣,盤庚不得不引入利民的思想來勸說反對者服從他的命令。同時,王帝的非普遍經(jīng)驗性困難也被顯現(xiàn)出來,對此,盤庚提出重德的思想加以解說。正是在盤庚遷殷的時候,利民和重德這兩個人文德性的因素被吸納入上帝宗教的解釋體系中來,可是,它卻事實上開始對上帝宗教發(fā)生解構(gòu)的作用。人文德性對上帝宗教最重要的一個解構(gòu)因素就是價值判斷標準被賦予給了上帝,這是祖己對祖庚所進行訓誡的哲學意義。上帝不再是原來那個沒有標準而肆意妄為的神了,而變成了依照義與德為標準而進行賞罰的具有人文色彩的神。盡管這里的義和德都是很外在的行為標準,但確實是人文德性的一大發(fā)展。而到了殷商后期,也就是紂王時代,隨著天下局勢的改變,逼迫著殷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上帝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以紂王為代表的一批人,認為上帝是血緣的,但卻是在最初授命之后就對人間再也無能為力的,所以他們認為自己可以不顧所謂占卜的結(jié)果而肆無忌憚的享受自由,這是一種由人自身欲望的極度膨脹帶來的機械論的上帝觀,是從負的方面對人文思想的一個發(fā)展。以父師為代表的一批人,雖然在情感上不愿放棄自己的舊的上帝,但在理性上,他們已經(jīng)認識到,上帝不可能是血緣民族的,而必定是公共的萬民的,這一個認識,將上帝由人格神推向了理性神。在殷商滅亡之后,箕子以遺老的身份對舊有思想進行了總結(jié),他在占卜中把人謀看作相當重要的因素,把上帝和人帝的最高行為標準都規(guī)定為利民,但他的思想中還有很多古樸而混雜的地方。真正能算得新的人文德性思想之開辟者的是武王。武王作為用人的領導,是戰(zhàn)勝的一方,他當然也要對自己這樣一個本來的小國何以最后能戰(zhàn)勝殷商進行總結(jié),同時他也要安撫住戰(zhàn)敗的殷民。武王思想的核心,就是他全新的至上神觀念。他正式將至上神賦予了公共的以人文德性為價值判斷原則的意義。正是在這個核心觀念下,他能在臨死前的繼承人問題上置占卜于不顧,同時又能有一個較理性的生死觀念。可以說,通過武王的努力,上帝宗教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已經(jīng)難以繼續(xù)維系了,當時人們的思想已經(jīng)不得不轉(zhuǎn)換到人文德性的思維模式了。但武王因為死的太早,所以他來不及完成這一根本的轉(zhuǎn)變,繼承武王而最終將人文德性的思想確立為人們思維的出發(fā)點的,是周公。總之,經(jīng)過從殷商中葉到周初這三百余年哲學思想的演變,上帝宗教的思想逐漸隱退,而人文德性開始成為中國人哲學思維的出發(fā)點。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9
大?。?2.19(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9
大?。?1.9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本文的核心任務,是將唯物史觀置于思想史和歷史學的雙重維度之下,討論唯物史觀在中國的發(fā)展與實踐。就在當下中國社會中的現(xiàn)實作用而言,唯物史觀的定位更接近于中國傳統(tǒng)學問中的經(jīng)學,而且主要被放在政治和哲學的領域內(nèi)進行討論就唯物史觀自身的理論發(fā)展而言,唯物史觀的定位卻更接近廣義的史學。為了避免在唯物史觀自身的理論發(fā)展和當下的現(xiàn)實作用之間的沖突和偏廢,對唯物史觀的研究需要在理論和現(xiàn)實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第一章唯物史觀的現(xiàn)狀及當下中國基本語境。擬對當下中國基本語境中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含義進行討論與分析。所謂基本語境,在本文中指在當下中國討論與研究唯物史觀時所面對的基本思維前提與語言環(huán)境。本章闡述的基本語境不但是討論唯物史觀的基本前提,同時也是全文的邏輯起點。第二章中國思想視野中的唯物史觀。擬將唯物史觀置于思想史的視野之下,從思想交流、現(xiàn)實作用、理論發(fā)展和學術(shù)定位的角度考察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完成與發(fā)展的基本歷程,研究唯物史觀在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發(fā)展中的角色和作用。本章論述思想史視野下的唯物史觀,即雙重維度中的第一維度。第三章唯物史觀對中國歷史學的影響。擬從史學與史學史的角度考察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完成與發(fā)展的基本歷程,研究唯物史觀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發(fā)展中的角色和作用。本章討論歷史學視野下的唯物史觀,即雙重維度的第二維度。第四章中共對唯物史觀的運用和發(fā)展。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僅從學術(shù)上研究難物史觀,還在具體的革命實踐中運用唯物史觀,因此筆者認為不能將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唯物史觀的運用和發(fā)展與一般的學者對唯物史觀的研究和傳播相提并論,而應該單列一章進行討論和分析。第五章結(jié)論。筆者試圖以中國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的基本制度入手來討論中國的社會存在。并在此基礎上嘗試豐富對唯物史觀的敘述,增強唯物史觀敘述體系的中國特色。本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點為第一,將唯物史觀與中國傳統(tǒng)學問相對接,并認為唯物史觀的基本定位應處于經(jīng)史之間第二,提出研究唯物史觀應注意唯物史觀與歷史學的界限第三,根據(jù)唯物史觀,推導出中國現(xiàn)代化道路可能被人忽視的邊界。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26
大?。?6.6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題名(中英對照)在歷史中建構(gòu)族性比較視野下的加拿大新移民和華裔“先僑史”書寫CONSTRUCTIONOFETHNICITYINHISTYCANADASNEWIMMIGRANTSETHNICCOMPAREPERSPECTIVE“FIRSTOVERSEASCHINESEHISTY“WRITING作者姓名程珮指導教師姓名及學位、職稱王列耀博士教授學科、專業(yè)名稱中國語言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學位類型學術(shù)學位學位類型學術(shù)學位論文提交日期2015年5月論文答辯日期2015年5月答辯委員會主席論文評閱人學位授予單位和日期I中文摘要中文摘要隨著國際性移民潮興起,在加拿大的離散華人群體越來越壯大,張翎、陳河等一大批加拿大新移民作家開始進入中國學界和讀者的視線。近年來,鄭藹玲、方曼俏、李群英等一批加拿大華裔作家的作品開始被譯介進入中國。加拿大新移民文學和加拿大華裔文學同屬于加拿大華人文學的一部分,二者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縱觀近年來學界對加拿大華人文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加拿大新移民文學的關注和詮釋上,特別是對于張翎、陳河等新移民作家的個案研究。而關于加拿大華裔文學的研究或者是關于華裔文學與新移民文學的異同點比較研究則處于相對空白的階段。因此,本論文立足加拿大華人文學創(chuàng)作的語境,選取了加拿大新移民和華裔文學中同時涉及到的先僑史文本作為比較的研究對象,立足文本,在比較視野下,圍繞自我與“他者”理論,綜合運用形象學、哲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歷史學等多種跨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族內(nèi)“他者”、族外“他者”兩個不同維度去闡釋加拿大新移民小說和加拿大華裔英語小說中關于先僑史書寫的特征和異質(zhì)性以及書寫背后的文化內(nèi)蘊。闡釋出新移民群體和華裔群體差異中的族性言說,新移民和華裔又同屬于加拿大華人族群的一部分,面臨同樣的族群屬性和現(xiàn)實困境,二者在差異中必將在加拿大多元文化語境中建構(gòu)出一種統(tǒng)一的華人族性。關鍵詞關鍵詞加拿大華人文學;新移民文學;華裔文學;先僑史書寫;他者;族性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73
大?。?3.08(MB)
子文件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