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目的本研究對河北省20022004年兩個流行期的流感進行了流行病學監(jiān)測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結論120022003年和20032004年2個流行期監(jiān)測表明經(jīng)Χ分割法兩兩比較監(jiān)測門診的流感樣病例百分率1月份與各月份間存在顯著性差異1月份最高而且兒童15歲以下和成人15歲以上的流感樣病例百分率也存在顯著性差異兒童較高220022003年流行期分離出甲3亞型O相毒株和乙型毒株20032004年流行期分離出甲3亞型O毒株320022004年兩個流行期分離的H3N2流感病毒能用MDCK細胞分離出能凝集豚鼠紅細胞而不凝集雞紅細胞即為O相毒株4RTPCR對血凝素HA1基因分型分析表明20032004年流行期分離病毒株為甲3亞型由此能夠推出RTPCR可作為O相毒株鑒定分型的一種方法5對4株20032004年流行期流感毒株HA1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這4株毒株與20022003年國內外分離到的甲3亞型毒株同源性接近由此可以推出20022004年河北省甲3亞型流感病毒活動增強并成為優(yōu)勢株是由于HA1基因發(fā)生突變所造成6基因進化分析表明4株20032004年流行期流感毒株與AJOHANNESBUR6403屬同一種系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68
大?。?1.7(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57
大?。?1.46(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戊型肝炎HEPATITISE,HE是一種經(jīng)糞口途徑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具有發(fā)病急、癥狀重、死亡率高等特點,在世界各地發(fā)展中國家廣泛流行,在發(fā)達國家也有散發(fā),嚴重危害著人類健康。在散發(fā)病例中,HE約占急性病毒型肝炎總數(shù)的10%~20%,病死率約為04%,遠較其他各型肝炎高,特別是孕婦患者的死亡率可高達20%左右。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是HE的病原體,無包膜,其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含三個開放讀碼框OPENREADINGFRAME,F(xiàn)F1、F2和F3。根據(jù)全基因組序列分析,HEV在全世界主要有4個基因型以緬甸株為代表的第Ⅰ基因型、以墨西哥株為代表的第Ⅱ基因型、以美國株為代表的第Ⅲ基因型和以中國株為代表的第Ⅳ基因型,其中第Ⅰ基因型至少包括3個亞型,分別以緬甸株IA、巴基斯坦株IB和摩洛哥株IC為代表。流行病學資料顯示Ⅳ型HEV是目前引起我國散發(fā)性HE的主要病毒株?,F(xiàn)已發(fā)現(xiàn)豬、嚙齒類動物、牛、雞、羊等也可以感染HEV,它們在HE傳播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使該病成為一種人畜共患疾病。目前HE的診斷主要依靠免疫診斷。由于缺乏有效的組織培養(yǎng)體系,目前多采用基因工程表達的重組蛋白或合成肽作為HEV特異性抗體檢測的包被抗原。但由于抗原選用的問題,現(xiàn)有HE診斷試劑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尚不理想。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基因工程表達的F2全長蛋白可溶性差,其C端的抗原表位由于肽鏈的折疊而被遮蓋,切去N端部分肽鏈的F2蛋白抗原性反而更好。因而現(xiàn)在,根據(jù)F2C端部分基因序列表達的重組蛋白已被廣泛應用于HEV抗體檢測及疫苗研究中。MENG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HEVF2基因編碼的一段由452~617位氨基酸組成的重組蛋白簡稱P166含有HEV構型依賴性中和抗原表位。當以不同基因型和亞型的P166對HE病人和實驗感染動物血清進行抗體ELISA滴定時,發(fā)現(xiàn)血清抗體滴度的高低與所用抗原的基因型明顯有關,提示不同基因型HEV可能具有不同的抗原表位。因此,有必要對不同基因型HEV抗原表位的差異進行深入研究。我們曾通過制備單克隆抗體MCABS進行抗原表位分析,發(fā)現(xiàn)HEV第Ⅰ基因型重組蛋白P166BUR和第Ⅱ基因型重組蛋白P166MEX既含有HEV共同的抗原表位,又含有基因型特異性的抗原表位,提示HEV第Ⅲ、Ⅳ基因型的重組蛋白中也可能含有不同于第Ⅰ、Ⅱ基因型的抗原表位。為此,本研究采用代表HEV第Ⅲ基因型的美國株P166P166US為免疫原,制備抗P166US的MCABS,進一步分析不同基因型HEV重組蛋白P166的抗原表位特點,并探索基因工程表達的重組蛋白與天然HEV顆粒之間抗原表位的關系,進而為新一代HE免疫診斷試劑的開發(fā)以及疫苗的研制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分為三部分一、抗HEVP166US單克隆抗體的制備與鑒定首先,表達并純化了代表HEV第Ⅲ基因型美國株的F2GST融合蛋白P166US,親和層析純化產(chǎn)物經(jīng)SDSPAGE電泳鑒定,所表達的重組蛋白純度較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選用HEVP166US重組蛋白作為免疫原,常規(guī)免疫BALBC雌性小鼠,運用B細胞雜交瘤技術,最終成功獲得了6株穩(wěn)定分泌抗HEVP166USMCABS的雜交瘤細胞株,分別命名為4D3、2E3、11E11、12H5、3A3和1F1。它們分泌的MCABS均只與P166US重組蛋白結合,不與單獨包被的GST發(fā)生反應,表明所研制的MCABS是針對HEV重組蛋白的特異性抗體。二、不同基因型HEVP166重組蛋白抗原表位的分析采用間接法ELISA和免疫印跡法WESTERNBLOT,檢測我們所制備的6株MCABS分別與7種不同基岡型和亞型的HEVP166重組蛋白的免疫反應性。并利用計算機輔助序列分析的方法,比較GENBANK中已經(jīng)登錄的39株不同基因型和亞型的HEV毒株涵蓋了HEV4個主要的基因型在D166重組蛋白區(qū)段氨基酸序列的基因型相關性變化。實驗發(fā)現(xiàn),間接法ELISA和免疫印跡法的檢測結果完全一致,在最終獲得的6株雜交瘤細胞株中4D3分泌的MCAB與7種P166重組蛋白均發(fā)生反應;2E3、11E11和12HS分泌的MCABS只與P166US、P166NZ和P166CHN發(fā)生反應;而3A3分泌的MCAB只與P166US及P166NZ結合;1F1分泌的MCAB只與P166US結合。在本研究中我們還利川計算機輔助序列分析的方法,比較了39株不同基因型HEV在P166重組蛋白區(qū)段的氨基酸序列,獲得了許多生物信息學的分析結果,一方面部分佐證了上述實驗結果,另一方面,所顯示出的不同基因型HEV在氨基酸序列上的特征性改變?yōu)榭乖砦坏亩ㄎ惶峁┝酥匾木€索。因此,我們認為不同基因型和亞型HEVF2編碼蛋白P166上存在多種類型抗原表位,其中包括Ⅰ、Ⅱ、Ⅲ、Ⅳ基因型共同的抗原表位,Ⅲ、Ⅳ基因型共有的和第Ⅲ基因型特異的抗原表位等。三、重組蛋白P166與天然HEV顆粒之間抗原表位關系的分析通過采川抗原或抗體競爭ELISA的方法,比較不同基因型HEV毒株以及經(jīng)RTNPCR檢測證實為不同基因型HEV感染病人陽性血清分別對我們所制備的4種類型MCABS與HEVP166US重組蛋白問反應的競爭抑制作用,來分析P166重組蛋白與天然HEV顆粒之間抗原表位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MCAB4D3與免疫原P166US的結合可被Ⅰ、Ⅱ、Ⅲ或Ⅳ型天然HEV顆粒或病人血清競爭抑制;以MCAB2E3為代表,它與P166US的結合僅能被Ⅲ和Ⅳ型HEV病毒顆?;虿∪搜逅种?;MCABS3A3和1F1兩者均能被Ⅲ型美國株競爭抑制,而Ⅰ、Ⅱ、Ⅳ型天然HEV顆粒或病人血清不能抑制它們與P166US的結合。由此可見,競爭試驗的結果與上述MCABS同各種不同基因型P166的反應情況一致,說明P166重組蛋白上存在與天然HEV顆粒上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具有同樣的免疫反應性。此外,在本研究中我們還利用基于PCR的細胞培養(yǎng)體外中和試驗證實了,MCABS4D3和2E3對于天然HEV顆粒與敏感細胞人肝癌7721細胞之間的感染吸附具有中和作用,提示此2株MCABS不僅是針對HEVP166重組蛋白的特異性抗體,而且是具有免疫保護作用的抗HEV中和抗體,它們在P166重組蛋白上所針對的抗原表位應是中和抗原表位,從而為我們進一步的HEV中和抗原表位的定位研究奠定了基礎。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和亞型HEVF2編碼蛋白P166上存在多種類型抗原表位,其中包括Ⅰ、Ⅱ、Ⅲ、Ⅳ基因型共同的,Ⅲ、Ⅳ基因型共有的和第Ⅲ基因型特異的等,這些表位與天然HEV顆粒上的抗原表位具有相同的免疫學特征,說明用基因工程技術表達的P166重組蛋白上的抗原表位可以模擬天然HEV顆粒上相應的表位結構;并且通過基于PCR的體外中和試驗還證實,此抗原表位應是HEV中和抗原表位,從而為HE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和開發(fā)提供了科學依據(jù)。正是鑒于HEV存在多種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HEV顆粒上存在多種類型的抗原表位,用單一基因型的HEV重組病毒蛋白或合成肽作為包被抗原的ELISA免疫診斷試劑,對于感染不同基因型HEV毒株的HE病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檢和誤診,因此我們認為采用HEV多基因型和亞型混合抗原應是HEV抗體檢測的最佳包被抗原,從而在檢測未知HEV感染標本時,可以不受標本基因型的影向,可以在中國各地、世界各國得到廣泛應用。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79
大?。?3.75(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SARS冠狀病毒引起的嚴重呼吸系統(tǒng)綜合癥,具有很高的傳染性和致死率,目前尚無特異性預防及治療藥物,研究抗SARS病毒人源抗體被動免疫,將有助于對SARS病人的救治。目前噬菌體抗體庫技術已成為人源抗體制備的強有力工具,它易于操作,篩選容量大,有利于獲得一些稀有抗體,并可直接獲得完全人源的單克隆抗體。本研究工作可分為4個部分抗體庫的構建、抗體庫的富集及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的篩選、中和抗體M1A的可溶性表達及純化、M1A抗體活性的定量分析。一、噬菌體抗體庫的構建建立人抗SARS病毒FAB抗體基因庫的淋巴細胞來源于恢復期SARS患者的外周血,免疫熒光及體外中和試驗檢測抗SARS病毒抗體的滴度≥1256及164,這為建立可能篩選出高親和力的抗體基因庫創(chuàng)造了條件。提取淋巴細胞RNA,利用RTPCR方法克隆出7條重鏈FD段抗體基因和9條輕鏈抗體基因,依次將輕鏈基因混合物和重鏈基因混合物酶切后連入載體PCOMB3內,構建成人源FAB分子噬菌體表面呈現(xiàn)文庫,庫容約2106。二、抗體庫的富集及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的篩選目前大量研究結果表明,SARS病毒的4個主要結構蛋白中,S蛋白的主要功能是通過特異受體介導病毒與靶細胞結合,引起細胞融合,它是宿主免疫應答的重要靶位。從抗體庫中篩選抗SARS病毒中和抗體,以S蛋白作為篩選靶標,對抗體庫進行了富集篩選,經(jīng)過4輪的“吸附結合洗脫擴增”過程,富集了抗S蛋白噬菌體抗體庫。人源單克隆抗體的篩選分為兩個過程,結合特異性和中和活性的篩選。首先確立了可靠的雙抗體夾心ELISA方法檢測抗S蛋白特異性抗體。從50株隨機挑取的FAB抗體克隆中篩選出12株抗S蛋白特異性抗體,然后測定其對SARS病毒的中和活性,篩選到一株抗體,有明顯的抗SARS病毒中和活性,可推遲細胞病變的發(fā)生,編號為M1A;基因測序分析表明M1A抗體的輕鏈為VK3A家族基因,重鏈為VH3家族基因。三、M1A抗體的可溶性表達及純化將M1A基因克隆入載體PET32A,首先通過誘導前不同菌體濃度及不同誘導溫度條件下蛋白表達量的差異檢測,確定合適的誘導表達條件,進行表達。然后用親和層析法對上清和菌體中的蛋白進行提取,從200M菌液中得到了10MG的抗體蛋白,非變性聚丙烯酰胺電泳顯示產(chǎn)物為單一條純化帶,表明表達純化后獲得了高純度的M1A抗體。四、M1A抗體結合活性及中和活性的定量分析經(jīng)雙抗體夾心ELISA及免疫熒光法檢測證實M1A抗體可特異性結合S蛋白。在用100TCID50的SARS病毒,025MGML抗體濃度下進行中和試驗,可使細胞病變時間推遲2D;而在05MGML濃度下,可完全中和100TCID50的SARS病毒,連續(xù)7D實驗組細胞無病變發(fā)生。用實時定量PCR對05MGMLM1A作用的實驗組和病毒對照組中每日病毒量的差異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實驗組中的病毒量顯著低于對照組,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確定了M1A抗體的抗SARS病毒中和活性。在此基礎上,對M1A抗體的結合位點進行初步研究。2C5為具有中和抗體活性的鼠源抗SARS病毒單抗,針對的抗原結合位點在SARS病毒S1蛋白上350~535氨基酸序列之間SARS病毒與宿主細胞表面受體的結合位點。競爭ELISA結果表明M1A可部分抑制2C5與S蛋白的結合,但不能完全抑制,說明M1A抗體的結合表位可能與SARS病毒及宿主細胞表面結合位點相關。人源抗SARS病毒中和抗體的研究目前國內還未有報道,本研究利用噬菌體表面展示技術,成功地制備了抗SARS病毒中和抗體,對于探索SARS感染的特異性治療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同時說明在本研究中構建抗SARS病毒噬菌體抗體庫及篩選中和抗體的技術路線切實可行,這對于抗病毒中和抗體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技術指導價值。利用噬菌體表面展示技術研制人源性單克隆抗體,如何提高抗體表達量和親合力是目前的一個技術瓶頸,本研究篩選出的M1A抗體也存在同樣問題,若使研制的人源抗體達到可臨床應用的水平,還需要技術上有新的突破。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07
大小: 3.5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血友病B是一種FIX基因缺陷所致的X連鎖隱性遺傳性出血性疾病,基因治療是唯一能治愈此病的方法。目前世界上主要給藥方式均為有創(chuàng),而以腸上皮細胞為靶細胞,通過灌腸給藥,則避免了有創(chuàng)的治療方式。本實驗室前期實驗已經(jīng)證實,重組腺相關病毒載體/人凝血因子IXRAAV2/HFIX可體外轉染腸上皮細胞并能夠表達具有生理活性的HFIX;同時,體內實驗中我們亦證明了RAAV2/HFIX能夠轉染腸上皮細胞并能夠表達具有生理活性的HFIX。目的系統(tǒng)地檢測結腸灌注RAAV2/HFIX基因治療血友病B的安全性,為進一步的臨床實驗提供了基礎。方法本實驗以RAAV2/HFIX按110VG/KG的劑量結腸灌注給昆明小鼠/血友病B小鼠實驗組小鼠,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ISA檢測小鼠血漿中的抗RAAV2抗體,改進型BETHESDA法檢測小鼠血漿中的中和抑制性抗體抗HFIX抗體,采用PCR技術以及免疫組化檢測HFIX目的基因在實驗組小鼠的心,肝,脾,肺,腎,結腸,腦,卵巢組織中的分布,行局部病理切片,了解結腸黏膜的病理改變。結果1RAAV2/HFIX灌腸后,第14天昆明小鼠血漿中能夠檢測出RAAV2的IGG抗體;第21天達到峰值,為1005±080;此后逐漸下降,第35天,IGG抗體水平仍是灌腸前的3倍左右;血友病B小鼠的血漿中第14天和21天分別為830±080和940±060,與昆明小鼠的IGG抗體水平相當。2RAAV2/HFIX灌腸后,第7天實驗組昆明小鼠血漿中可檢測到小鼠血漿中的中和抑制性抗體抗HFⅨ抗體第14天達到峰值為193±18BUML此后迅速下降但是到第28至35天中和抑制性抗體抗HFⅨ抗體水平下降速度趨緩仍然有78BUML左右。3實驗組血友病B小鼠的心肝脾肺腎結腸腦卵巢組織DNA經(jīng)PCR擴增后其產(chǎn)物電泳結果顯示在結腸組織所在的泳道中可見約183BP的DNA條帶DNA測序分析顯示在結腸組織中確實含有HFIX基因但其他組織未擴增出HFⅨ基因。在灌腸后第21天血友病B小鼠實驗組免疫組化檢測鏡檢顯示結腸黏膜下層被染成深棕色黏膜層不明顯。4在灌腸后第21天血友病B小鼠實驗組HE染色玻片鏡檢顯示結腸組織結構正常無水腫無炎性細胞浸潤。結論灌腸途徑給予血友病B小鼠昆明小鼠RAAV2HFⅨ后小鼠體內產(chǎn)生了抗重組腺相關病毒的抗體和中和抑制性抗體抗HFⅨ抗體目的基因僅分布在結腸組織中沒有擴散到其他組織小鼠結腸局部無明顯炎性反應。對于血友病B小鼠昆明小鼠而言重組腺相關病毒灌腸給藥途徑基因治療血友病B在所觀測的時間內是安全的。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4
大小: 1.7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重組Γ干擾素腺病毒轉染的BMSCS體內抗白血病作用研究姓名徐海鵬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腫瘤學指導教師呂躍20060501項士論文重組干擾索腺病毒轉染的BMSCS體內抗白ML病作用礎F究中文摘要體時,會導致載體特異性免疫反應,不僅會降低基因轉移的效率,還會導致副作用的發(fā)生,如肝臟毒性等。本研究探討以重組腺病毒載體E1區(qū)缺失和部分E3區(qū)缺失介導IFNV基因轉染鼠BMSCS,研究IFN一7體外表達規(guī)律及IFNY基因修飾的BMSCS體內抗白血病細胞株K562移植瘤效應。為慢性粒細胞自血病的基因治療提供一種思路和實驗依據(jù)。2實驗方法21鼠BMSCS的分離、培養(yǎng)在操凈臺中取小鼠脛骨,取出骨髓,以DMEMLG完全培養(yǎng)基含10%胎牛血清,2MML谷氨酰胺,100UNITS/ML青霉素,100GG/ML鏈霉素重懸細胞,置于37。C、5%C02細胞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每天倒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生長情況,培養(yǎng)3~4天后,全量換液去除懸浮細胞,貼壁細胞繼續(xù)培養(yǎng),每3天半量換液1次。約2周左右培養(yǎng)至達80%融合時,以O25%胰酶F含01%EDTA在37℃消化,進行傳代擴增培養(yǎng)。22AD/IFN轉染BMSCS后體外表達規(guī)律檢測腺病毒以MOI一50感染骨髓基質細胞。RTPCR檢測IFNYMRNA的表達。ELISA定量測定轉染AD/IFNY的BMSCS培養(yǎng)上清中的1FNY蛋白濃度。23AD/IFN轉染BMSCS靜脈及皮下應用體內表達規(guī)律檢測以MOI50感染骨髓基質細胞,備用于體內實驗。將轉染后的骨髓基質細胞通過靜脈及皮下回輸治療移植瘤模型。II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6
大小: 1.0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流感是一個古老且第一個實行全球性監(jiān)測的病毒性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感危害極為嚴重,流行時波及面廣,有很高的超額死亡率,對人群健康、甚至對社會穩(wěn)定產(chǎn)生重大影響,對經(jīng)濟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流感病毒屬于正粘病毒科THOMYXOVIRDAE,是一種負鏈RNA病毒,病毒基因組為單股8節(jié)段負鏈RNA。流感病毒最大的特點是容易變異,以逃避人體的免疫力,這也是流感不斷發(fā)生流行而不能根除的原因。疫苗免疫仍是當今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近年來,由于DNA疫苗能誘導出較好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而日益受到重視,被譽為疫苗的第三次革命。本研究選用H1N1流感病毒APR834株表面的兩個糖蛋白血凝素HA、神經(jīng)氨酸酶NA和病毒核殼體內部的NP蛋白的編碼基因為目的基因進行流感DNA疫苗的研究。提取病毒RNA,反轉錄成CDNA,以CDNA為模板擴增出HA、NA和NP片段,成功構建重組質粒PVAX1HA、PVAX1NA和PVAX1NP。利用重疊延伸PCR的方法,在成功構建的PVAX1HA、PVAX1NADNA疫苗基礎上,將HA1及NA胞外區(qū)通過柔性氨基酸接頭連接起來,構建成融合表達的雙分子DNA疫苗。重組質粒轉染COS7細胞,免疫組化方法和WESTERNBLOT方法檢測目的基因在體外培養(yǎng)的哺乳動物細胞中的表達。將重組質粒以100ΜG只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隔周免疫一次,加強免疫3次,檢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指標。結果顯示,單分子的HA、NA和NPDNA疫苗初次免疫后能檢測到血清總的IGG抗體水平,加強免疫后抗體水平顯著升高,抗體亞型及免疫小鼠脾淋巴細胞流式細胞檢測的結果顯示,三個分子的DNA疫苗誘導TH1型細胞免疫應答。免疫小鼠攻毒實驗進一步證明我們所構建的DNA疫苗具有較好的免疫保護性。EUSA檢測雙分子DNA疫苗誘導產(chǎn)生的IGG抗體、IGG抗體亞類,流式細胞儀分析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細胞,結果證明雙分子DNA疫苗能夠刺激小鼠產(chǎn)生特異的體液免疫應答,也能夠誘導TH1型細胞免疫應答,但其抗體水平及CD4TCD8T的值均基本相當于NADNA疫苗,并沒有體現(xiàn)出抗原性的增強,其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利用以ASD為基礎的宿主載體平衡系統(tǒng),構建了以減毒沙門氏菌運送的HADNA及NADNA活載體疫苗。重組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口服免疫小鼠后,可以刺激機體產(chǎn)生體液免疫和粘膜免疫,攻毒實驗顯示了其好的免疫保護性。以上研究為后續(xù)的流感基因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礎。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78
大?。?2.4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目的了解醫(yī)學生艾滋病相關知識、態(tài)度、需求及行為取向,并對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知識知曉率進行比較,探討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為制定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①采取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醫(yī)學院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醫(yī)學生實際情況編制調查問卷以匿名方式統(tǒng)一進行問卷調查,對艾滋病相關知識、態(tài)度、行為、需求進行描述性分析以及對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②定性調查采用專題小組討論法FOCUSGROUPDISCUSSION,F(xiàn)GD,運用自行設計的提綱、對擬定的問題進行討論,了解醫(yī)學生對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態(tài)度、對艾滋病知識的需求以及當前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建議。結果①醫(yī)學生對艾滋病的認知狀況艾滋病知識總體得分在17~100分之間波動,平均分為7668,其中70~90分人數(shù)占7832%,多數(shù)學生雖然知道艾滋病三大傳播途徑,但不熟悉具體細節(jié),如母嬰傳播途徑中母乳傳播和產(chǎn)道傳播的知曉率分別僅有6379%和5049%;對于“什么是艾滋病的窗口期”及“窗口期有無傳染性”知曉率只有2783%和6305%。知識得分的因素分析顯示,男女生知識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5,P=029);不同年齡組醫(yī)學生的知識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554,P<001)。均數(shù)間兩兩比較結果顯示,22歲年齡組比其他三組的艾滋病知識得分高,其他三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②性觀念和行為調查顯示,7167%的學生認同大學生談戀愛,約有85%的學生認為戀愛的對象應該是異性,5616%的學生談過戀愛,約10%的學生認同“婚外情”和“一夜情”,并且隨著艾滋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的增加,大學生性觀念相對更開放,更能尋求安全性行為。另外,640%的學生有過性行為,7783%的學生不能正確使用避孕套,6453%的學生愿意今后使用避孕套。有9532%的學生未能認識到自己有感染HIV的危險。③醫(yī)學生艾滋病態(tài)度和行為調查在調查的406名學生中,大部分學生對艾滋病人有恐懼甚至歧視的態(tài)度。5099%認為HIV攜帶者應退學回家,7291%否認HIV攜帶者的工作權利,2291%認為艾滋病人應隔離到死亡,僅有6773%的學生愿意做預防艾滋病志愿者去關愛艾滋病人。當發(fā)現(xiàn)有HIV感染者,6281%的學生認為應對外界保密,維護感染者權益;對待感染了HIV的朋友,172%的學生選擇中止與其來往,1897%不愿與其發(fā)生直接接觸。④獲得艾滋病相關知識的途徑在調查的406名學生中,7586%的學生認為有必要把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列為必修課或選修課,認為自己艾滋病防治知識夠用的學生僅占1305%。醫(yī)學生的艾滋病知識主要來源于大眾傳媒、相關書籍和學校教育,其希望來源也是這三種途徑。但兩者相比較,艾滋病知識希望來源于醫(yī)務人員的比例明顯高于實際來源比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672,P<001)。學生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需求很高,希望掌握的艾滋病知識主要有為艾滋病的預防和治療措施、艾滋病傳播途徑、艾滋病的檢測途徑和方法等。⑤學校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現(xiàn)狀醫(yī)學生認為學校開展的艾滋病健康教育防治活動方式較多的有宣傳欄、課堂教育和艾滋病協(xié)會宣傳。學生參加的艾滋病防治宣傳活動主要為課堂教育、宣傳欄及傳單、專題講座或座談會、艾滋病協(xié)會宣傳等。而認為艾滋病宣傳教育活動方式效果較好的主要為課堂教育、專題講座或座談會、宣傳欄及傳單等。在調查的406名學生中,對學校艾滋病防治教育狀況表示滿意的僅占2340%。醫(yī)學生認為當前學校艾滋病防治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缺乏長期穩(wěn)定的宣傳模式,可及性差,宣傳內容脫離實際、形式單一,學校重視程度不夠等。⑥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健康教育前艾滋病知識平均得分7622;健康教育后平均得分8542,比健康教育前提高了92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01P<001。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知識的正確率比較顯示,學生艾滋病知識水平比健康教育前有明顯提高,尤其是“新生兒艾滋病檢測時間”、“艾滋病及早治療是否會治好”、“產(chǎn)道是母嬰傳播方式”、“經(jīng)常清洗馬桶和避免蚊蟲叮咬是否可以預防艾滋病”等重要問題知曉率明顯高于健康教育前,基礎知識回答正確率從健康教育前的1301%~9919%上升到3333%~100%,說明健康教育對提高艾滋病知識的效果顯著。健康教育后,醫(yī)學生對艾滋病的部分行為態(tài)度發(fā)生改變。健康教育后醫(yī)學生對艾滋病積極態(tài)度的回答率比健康教育前有所提高,尤其是對于“HIV攜帶者不應退學回家”的回答率從健康教育前的5772%上升到健康教育后的8254%,增加了248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08,P<001)。當發(fā)現(xiàn)HIV感染者后,健康教育后有8254%學生認為應“對外界保密、維護感染者權益”,比健康教育前的6585%增加了166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69,P<005),說明健康教育后學生的社會道德水平有了提高。健康教育后不愿意接觸艾滋病人、認為應當把艾滋病人或HIV感染者隔離起來以及否認艾滋病人或HIV感染者工作和生活權利的人數(shù)雖有所減少,但仍分別高達1586%、794%和6508%,差異無顯著性。結論高校對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醫(yī)學生對艾滋病各方面知識的需求很高,高校應該針對醫(yī)學生的特點及需求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醫(yī)學生對艾滋病的認知水平,形成正確的行為和態(tài)度,控制艾滋病的傳播。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4
大?。?0.7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研究背景腹瀉病是世界范圍內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兒童發(fā)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全球約有150200萬兒童死于與腹瀉相關的疾病或是并發(fā)癥。輪狀病毒、杯狀病毒、腺病毒和星狀病毒被認為是引起腹瀉的主要病原,輪狀病毒是世界范圍內引起兒童重癥腹瀉的最常見病原,全球每年約4460萬兒童因輪狀病毒腹瀉而死亡,疫苗是唯一可行的預防和控制輪狀病毒較高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方法,不同地區(qū)不同年份優(yōu)勢流行株有較大變異,有必要進行長期而系統(tǒng)的監(jiān)測,為有效的疫苗研制和應用提供依據(jù)。目的了解蘭州地區(qū)主要的四種腹瀉病毒的流行病學特點,為病毒性腹瀉的防治提供依據(jù)。方法收集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兒科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5歲以下住院腹瀉患兒257例的糞便標本,采用DAKO公司酶免疫試劑盒檢測輪狀病毒,對輪狀病毒酶免疫法ELISA陽性標本,采用逆轉錄聚合酶聯(lián)反應RTPCR進行毒株分型鑒定;杯狀病毒、腺病毒和星狀病毒采用多重RTPCR或PCR進行檢測,對PCR陽性標本克隆和測序進行型別鑒定。結果257份標本中共檢出18972%例至少有一種病毒感染。四種病毒檢測陽性率依次為輪狀病毒607%156257,腺病毒54%14257、杯狀病毒51%13257、星狀病毒51%13257。其中混合感染的病例數(shù)占35%9257。輪狀病毒毒株G血清型分型結果為G1型615%、G3型250%、G2型32%、G9型27%,不同G型混合感染32%,未能分型45%P基因型分型結果為P8756%、P438%、P4P8混合感染一份064%,未能分型31份199%。G血清型和P基因型組合P8G1650%,P8G3260%,P4G224%,P4G116%。杯狀病毒分型結果顯示93%屬于諾如病毒GⅡ組,扎如病毒1例。14例腺病毒AD感染分屬于腺病毒A、C、F三個亞屬,血清型分別是AD12、AD18、AD2、AD6、AD40、AD41。13例星狀病毒感染血清型均為1型。病毒性腹瀉的高發(fā)季節(jié)輪狀病毒最為明顯為912月份。發(fā)病年齡主要為2歲以下嬰幼兒,輪狀病毒的高發(fā)年齡是623月。杯狀病毒、腺病毒和星狀病毒感染未表現(xiàn)出明顯的季節(jié)性。結論病毒因子是蘭州地區(qū)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輪狀病毒是蘭州地區(qū)嬰幼兒病毒性腹瀉的最主要病原,杯狀病毒、腺病毒和星狀病毒也是本地區(qū)嬰幼兒病毒性腹瀉的重要病原。本年度輪狀病毒的主要流行株為G1P8,與往年明顯不同。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75
大小: 1.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對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尚缺乏確實有效的治療方法HCV疫苗的研制是當前國際上研究的熱點位于包膜蛋白2(ENVELOPGLYCOPROTEIN2E2)N端的高變區(qū)1(HYPERVARIABLEREGION1HVR1)被認為是中和性免疫原性表位所在該研究分三個部分進行E2區(qū)蛋白的表達及免疫原性研究第一部分研究的結果表明E2抗體的存在與血清HCVRNA水平有關與感染的自限性無關利用重組E2蛋白進行E2抗體的檢測可用于輔助HCV感染的篩查通過第二、第三部分的研究我們成功地構建了上海、北京、山東三個地區(qū)兩種基因型共四個HCV株的HVR1區(qū)原核表達載體并在大腸桿菌中表達了四種HVR1DHFR融合蛋白經(jīng)NINTA層析純化后獲得純度較高的融合蛋白純化蛋白的得率約為320~800ΜG100ML培養(yǎng)液該研究分析了E2抗體與HCV病毒血癥的關系分別構建了四個HVR1區(qū)的原核表達載體和兩個真核表達載體在原核表達系統(tǒng)中表達并純化得到的HVR1DHFR融合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兩個重組真核表達載體可用于進一步的DNA免疫從而為中國地區(qū)以HVR1為靶向的HCV特異性免疫預防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7
大小: 2.08(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63
大小: 1.9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該文的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漢坦病毒核蛋白NUCLEOCPSIDPROTEIN在出血熱細胞免疫中的作用通過基因瞬時轉染利用GFP的指示作用在蛋白水平證實了重組的真核載體可有效表達NP片段并發(fā)現(xiàn)其主要分布于胞漿區(qū)經(jīng)過G418篩選和有限稀釋法成功地獲取了經(jīng)過基因整合的轉染細胞克隆同時通過間接免疫熒光試驗證實了目的片段的表達該試驗的主要工作將為制備HTNVNP特異性CTL的靶細胞搞清不同病情、病程含發(fā)熱、少尿、多尿期和痊愈后HFRS患者PBMC中CTL的動態(tài)變化深入探討不同HLA型別所識別的HTNVNP上的CTL表位闡明HTNVNP特異性CTL與免疫保護或免疫務的關系以及分子疫苗的設計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68
大?。?2.2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的感染可表現(xiàn)為無癥狀攜帶、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并可發(fā)展為肝硬化與肝癌該研究從中國天然存在的HBV株入手研究HBV復制性增強的機理這一研究不僅有助于闡明HBV的致病機制還可為研制新的抗HBV藥物奠定基礎在該研究的第一部分在從兩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分離得到兩株復制能力差異顯著的全基因組HBVDNA基礎上采用構建高低復制株聚合酶功能區(qū)嵌合體及PCR定位點突變的研究策略分析聚合酶的基因結構與復制性增強的機制該研究的第二部分從全基因組角度研究中國HBV相在性肝癌患者中HBV復制的特性通過對一例在四年間由HBSAG陽性無癥狀攜帶者發(fā)展至肝癌的患者的11株HBV全基因組分析發(fā)現(xiàn)肝癌患者肝內全基因組HBVDNA復制能力高此外還發(fā)現(xiàn)肝組織內的22KBHBV剪接變異體具有促進全基因組HBV復制的作用肝內HBV全基因組及22KB剪接變異體這種復制性增強特性可能是HBV持續(xù)性復制并導致中國HBV相關肝癌患者多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22
大?。?4.3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乙腦病毒減毒活疫苗SA142株已在中國成功使用多年大大降低了乙腦的發(fā)病率目前已被WHO推薦推廣使用該研究對疫苗株、減毒中間株進行全序列測定探索疫苗減毒的分子基礎并對乙腦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構建方法進行了研究不僅有利于闡明病毒的致病性、減毒及穩(wěn)定性機理也將為促進該疫苗走向世界有所貢獻乙型腦炎病毒的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對乙腦病毒活疫苗生產(chǎn)株SA142株的全序列進行了分段克隆和測序與已發(fā)表序列對比基本一致也略有差異提出了可通過監(jiān)控幾個位點對疫苗生產(chǎn)質量進行控制2首次對乙腦病毒減毒中間株SA1217的全序列進行了克隆和測序并與疫苗株、野毒株序列進行比較推測決定病毒減毒及穩(wěn)定性的位點為闡明病毒致病機理奠定了基礎3在全序列測定基礎上將疫苗株各段通過酶切、體外連接成全長基因組CDNA并體外轉錄成RNA后轉染細胞獲得感染性克隆目前已觀察到細胞病變對細胞培養(yǎng)上清進行的RTPCR鑒定表明病毒具有設立的標記確為重組病毒進一步的鑒定仍在進行中此外對瘧疾感染引起瘧原蟲特異性CD4T細胞的缺失機制及其重要性進行了研究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12
大?。?3.0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目的庚型肝炎病毒(HGV)是近年發(fā)現(xiàn)的一種單股正鏈RNA病毒該研究之一以凝集素為探針觀察HGV感染后肝細胞表面糖復合物的變化并初步探討HGV感染肝細胞的機制轉化生長因子Α(TGF?。俦砥どL因子家族能夠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結合并通過后者促進細胞的增殖、分化乃至惡性變TGFΑ的高表達狀態(tài)往往會引起細胞癌變該研究之二觀察HGV感染后TGFΑ在肝炎組織中的表達特點對HGV是否具有潛在致瘤性做初步研究結論1HGV感染可以改變細胞膜糖復合物的糖鏈結構和數(shù)量有PHAL、UEAI、ECL三種新的凝集素受體出現(xiàn)這些變化為探討HGV感染的機制提供了有益的資料2HGV感染后肝組織中TGFΑ表達明顯增加HGV可能具有潛在致瘤性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64
大?。?2.43(MB)
子文件數(shù):